揭秘燕国沧桑历史,聚焦其末代国君的传奇与悲歌
燕国的沧桑历史
燕国,作为战国七雄之一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4年,周武王灭商后,将其弟姬奭封于燕地,成为燕召公,燕国的历史横跨周朝、战国、秦、汉、晋、南北朝等多个时期,留下了丰富而曲折的篇章。
在战国时代,燕国地处中原地区的最北端,土地贫瘠,农业落后,尽管如此,燕国仍是人们公认的诸侯强国之一,其历史传承比周王朝还要久远,是西周正统分封的诸侯国之一。
燕国的兴衰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,在燕昭王时期,燕国招贤纳士,得到了乐毅、邹衍和剧辛等一众贤臣,大破东胡、朝鲜,又联合五国攻破齐国,占领齐国七十多城,使燕国从大乱到大治,成为“战国七雄”之一,在燕惠王时期,由于听信谄言,逼着大将军乐毅逃往赵国,导致燕国实力受损。
末代国君燕王喜的传奇与悲歌
燕王喜,姬姓,名喜,今北京人,战国时期燕国的最后一任君主,公元前255年,燕孝王去世,姬喜继位,是为燕王喜。
燕王喜的统治时期,燕国已经时移世易,地缘和实力大不如前,燕王喜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,那就是攻打赵国。
公元前251年,燕王喜派宰相栗腹到赵国吊唁平原君赵胜,并送上丰厚的奠仪,栗腹在赵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,表达了结盟的意愿,还送赵孝成王五百金作酒资,赵国只是按常规的礼仪接待,并没有给回礼,栗腹觉得赵孝成王的怠慢就是轻视燕国,心怀不满地返回了燕国。
栗腹向燕王喜建议,赵国国内年轻力壮者都在长平之战中战死,他们的孤儿还未成年,可以趁机攻伐之,燕王喜召乐毅之子、昌国君乐间问询此事,乐间认为不可以攻伐赵国,燕王喜却召集群臣商议,这些人自然是一边倒,都认为可以攻伐。
燕王喜调动两军共六十万人,由栗腹领一部攻鄗邑,卿秦领一部攻代邑,这场战争却以燕国的惨败告终,赵国名将廉颇率军迎战,大败燕军,杀死栗腹,俘虏了燕国两位将领和十万大军。
这场战争不仅使燕国元气大伤,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,公元前222年,秦王嬴政派军攻辽东,俘获燕王喜,宣告了燕国的覆灭。
燕王喜的决策不仅使燕国失去了最后的希望,也让他自己成为了战国历史上最不讲诚信、最鼠目寸光、最卑鄙无耻的君王之一,他的传奇与悲歌,成为了战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,也让人深刻反思了君主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兴衰的规律。
《战国梦回:揭秘燕国沧桑历史,聚焦其末代国君的传奇与悲歌》